綜合防治刺參池塘養殖病害
發布時間:
2014-10-24 17:15
隨著刺參池塘養殖規模的擴大及養殖時間的延長,刺參養殖過程中病害的發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趨勢,加強病害防治已成為保障刺參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根據山東威海市環翠區水產研究所連續多年的實地觀察和科學試驗,池塘養殖刺參病害的發生與池塘條件、苗種質量、養殖周期、季節變化、日常管理等客觀因素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表現出了一定的規律性,只要采取綜合預防措施,許多病害就可以避免發生。現就總結出的綜合防治技術介紹如下,以期能為養參業主加強病害防治提供有益的幫助。
一、適宜的養殖池塘是基礎一個理想的刺參養殖池塘,不僅要有利于刺參棲息及基礎餌料生物的繁殖,同時對于池塘保水性能、進排水條件及水源質量都有著特殊的要求。通常情況下,刺參養殖池塘應遠離城市污水及工業廢水排放口,同時周圍不存在河口或汛期沒有大量淡水注入。目前的養參池塘多為老式養蝦池塘改造而成,以選擇底質為泥沙質或沙泥質的池塘為宜,單池面積設計為10~30畝,池形為長方形,保水深度要達到2米以上。整個養殖池塘進水口及排水閘門要分設,同時應增添機械提水設備,以供低潮期和冬季養參池換水時使用。為了防止汛期淡水進入池塘而造成鹽度陡降,池塘改造時應于堤壩上設計排淡水溝渠,并且在排水閘門頂端添置排淡閘板。改造好的池塘,要達到進排水便利(納水可滿,排水可干),保水性能良好,管理操作方便的基本標準。
二、徹底地清淤消毒是前提傳統的養蝦池塘在多年的連續使用過程中,池底淤積了大量的沉積物,它們的主要成份為殘餌、糞便、生物尸體、淤泥及細菌,如不及時清除并加以消毒處理,不僅會敗壞水質,而且為有害病原菌及敵害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條件。通常情況下,根據底質狀況及沉積物厚度,采用清除表層底泥(20~30cm)與翻耕曝曬相結合的方法效果較為理想。在完成清淤后,要先后用生石灰和強力溴等安全消毒劑全池消毒各一次,以有效殺滅敵害生物及病原菌。兩種消毒劑的推薦用量分別為,生石灰每畝水面投施100~120公斤,強力溴使用劑量為1ppm.。兩次消毒間隔10天左右,每次施藥2天后再納潮沖刷池塘兩遍。第二次消毒結束后即可納水,水位調節至1m左右,以達到肥水培養基礎餌料之目的。有必要時可輔助采取人工施肥措施,縮短肥水時間。一般情況下,消毒結束的池塘經過20余天的肥水期,便可投放苗種。
三、健康的苗種是防病的保證生產中,因為購買劣質刺參苗種而導致養殖病害暴發甚至造成養參絕產的現象經常遇到,選擇健壯、純正、不帶病的健康刺參苗種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實踐經驗,只要從育苗場家資質、親參來源、參苗外觀、病害檢疫等四個方面嚴格把關,就能基本保證購買到理想的刺參苗種。
1.育苗場家目前,刺參育苗場家很多,它們所培育的刺參苗種質量良莠不齊。建議廣大養參業主要到具有一定生產規模,技術力量雄厚,育苗產量穩定,企業信譽度好的場家采購苗種。
2.親參來源要仔細查看育苗場家所使用的親參,不僅要看參的外形和大小,還要明確親參的產地。實踐證明,采捕于自然海區的天然刺參親體,如果體色正常,外形標準,觸手反應靈活,單體重大于300克,其繁殖的幼參抗病力都較強。
3.參苗外觀健康的參苗應該規格整齊,體色正常,附著能力強,體皮完整無損傷,同時對光線的反應較為敏感,只要達到上述各項條件,就可初步斷定為優質參苗。
4.病害檢疫為防止刺參苗種將病原體帶入養殖池塘,購苗前要聘請水生物防疫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刺參苗進行實地病害檢疫,當確認為不攜帶規定病原體時再購買。
四、科學的管理是關鍵刺參苗種入池后,只有切實加強水質、餌料、有害生物等調控與管理,才能保證海參健康快速生長。首先,一個養參池塘水質條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刺參抗病環境的優劣和基礎生物餌料繁殖的能力,它是刺參養殖管理過程中的基本環節。在水質調控過程中,除了根據季節變化及刺參生理生長情況始終保持適宜的池塘保水深度外,要每天早、晚對養參池水質進行溶解氧、氨氮、硫化氫等重點指標進行實地監測,在汛期或是干旱季節還要增加對池水及使用水源的鹽度的檢測,如發現異常則須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實際生產中,池塘人工增氧、施用底質改良劑及排除淡水等技術手段在水質調控中經常使用。其次,充足、適口、富有營養的餌料不僅可以促進刺參快速生長,而且有助于提高其抗病能力。養殖池塘中基礎餌料生物的生物量、種類組成及恢復周期與季節變化、池塘水質、底質、附著基類型及放苗密度相互關聯,需要長期觀察并且輔助采取綜合控制措施,這樣才能保證刺參的餌料需求,特別是在早春或是初秋池塘天然餌料潰乏的季節,也是參病易發期,這時應人工配制藥餌并及時投施,既可彌補天然餌料不足的缺點,又能起到增強刺參抗病力的功效。第三,控制有害生物的大量繁生有利于保持池塘水質穩定和刺參正常生長。養參池塘中的各種雜魚及青苔、剛毛藻等有害生物,有些是海參的直接敵害,有些腐爛變質后敗壞水質,有些大量繁殖后與刺參爭奪氧氣。為了不斷優化池塘環境,培植適合刺參生存與生長的生態條件,應根據不同有害生物的繁殖季節和生理特性,采取人工、化學或生物的綜合手段,有效殺滅或抑制這些有害生物。
五、調整養殖周期是防病的有效途徑根據調查發現,養殖周期超過2年的養參池塘,其發病率與病害程度要明顯高于僅養殖1年半的池塘,這與池塘的長期自身污染密切相關。造成養殖周期過長有三種原因,一是投放刺參苗種規格過小;二是多茬養參中間不清池;三是放苗密度偏大。為了縮短刺參養殖周期,有效避開病害發生期,建議廣大養參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1.適量投放大規格刺參苗種。選擇100頭/公斤的刺參苗種,每畝平均放苗量在4000頭左右,一般都能在一年半內達到商品參的規格。2.設立苗種暫養池。有些養參戶如果覺得購買大規格苗種投資太大,可以單獨設立苗種暫養池,待苗種達到一定的規格后再篩選進入養成池,這樣既可降低苗種投入,又可縮短養殖周期。
六、施用健康藥物是補充近幾年的實踐表明,威海常見的刺參腫嘴、吐腸、化皮、腐爛等病癥大多集中發生于每年的早春、盛夏(6~7月)和初冬時分,與季節、水溫及刺參的生理特點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只要從提高刺參抗病力和優化水質環境兩方面提前加以預防,就會收到理想的防病效果。通常情況下,掌握了刺參發病的時間規律,在早春施用健康消毒劑和人工藥餌,盛夏分別施用消毒劑、底質改良劑和益生菌,初冬施用人工藥餌和健康消毒劑,使刺參能適應環境的季節性變化,避免因季節變化導致刺參體質下降繼而誘發病害。
總之,刺參的病害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各地在刺參養殖病害預防方面都有著各自的獨特經驗。本文單就山東地區刺參池塘養殖中所出現的病害問題提出了一些常規性的預防措施,具有簡便、易行、實用的優勢,但對一些地區或是其它刺參養殖模式也許在操作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不能完全照搬,只要此文能對廣大養參業主在病害預防方面有些許啟發和幫助,就是我們最大的愿望。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