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功效成分研究及精深加工關鍵技術開發項目獲突破
發布時間:
2014-10-24 16:42
制作“指紋圖譜”,追溯身份來源,由海大主持完成的“海參功效成分研究及精深加工關鍵技術開發”項目取得突破,日前獲2013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據該項目負責人,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教授薛長湖介紹,全世界海參種類共有1100多種,可實用的有40多種。本地海參多為養殖的日本刺參。針對我國大宗海參產品生產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和基礎科學問題,薛長湖和他的團隊對世界上近20種海參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研究,獲得了一整套海參功效成分高效制備與解析、海參精深加工共性關鍵技術,在國際上尚屬首次。通過技術集成應用于海參的工業化生產,解決了海參加工過程中營養成分損失大、機械化程度低、干海參生產周期長和復水率低等多項技術問題。
一般鮮海參經蒸煮后會變小,長度約縮小三分之二,營養成分流失大。而利用創新開發的海參真空蒸煮技術,海參長度僅縮短三分之一,同時能保持海參的營養成分和口感。傳統的干海參泡發時間長、工藝繁瑣,項目研發的快速復水技術,僅需8小時,就可以將干海參泡發好。
在對近20種海參的功效成分系統研究的基礎上,薛長湖團隊制作了海參的“指紋圖譜”。通過這個技術,能鑒別不同種類的海參,同種海參則能鑒別其產地。即便是被加工成粉末,甚至是海參牛奶等產品,也能測算出產品中所含海參功效成分的含量、海參的種類。
項目還修訂完成了一項海參行業標準,即國家水產行業標準《干海參》(SC/T 3206-2009)。之前,對于糖干海參一直沒有相關的行業規定。
據了解,“糖干海參”不僅以次充好,還容易變質,危害人身健康。此次修訂完成的海參行業標準中,嚴格規定海參生產中除食鹽外,不允許不適當地使用任何添加物。
上一頁